更新時間:2022-05-28 17:19:16 閱讀:5 次 作者:null |
如果說2020年影視業受到的沖擊,還能有此前的“家底”可以消耗,那么2022年這場疫情下的影視業,已然到了最難熬的時刻。 表層的冷凍之下,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采訪的多名電影行業人士來看,輕言放棄并不容易,一邊等待一邊尋找出口,成為大多數人的選擇。無論是影院轉型經營,還是導演轉行拍短劇,電影人以各種方式努力“工作自救”。 一、影院經營波動與自救 。1)影院過去兩個月的收入接近0。從3月12日到5月17日都是暫停營業的狀態,17日下午接到通知,18號開始可以正常營業!艾F在的情況跟以前不一樣,以前電影院停一陣,解封后人們會報復性觀影,現在看電影成了一個可有可無的消遣!贝蟪切〕嵌疾灰。在被視為“票倉”的北京、上海等城市,院線虧損額更大些。 “疫情前,一部好的片子后勁很足,有時可以保證三周的較好上座率。但這幾年,行業一直處于低迷狀態!边@兩年,影院一年有四分之三以上時間處于入不敷出的狀態,“停業狀態下,去掉耗損不算,基礎的費用一個月也要在23萬元左右。疫情(暴發)以來,四五月份營收60到90萬不等,去掉傭金分成等費用,影院到手也就30萬,基本不賺,更別說停業的狀態! 相比于去年“五一”檔取得的16.7億元的總票房成績,2022年“五一”檔總票房不足去年同期兩成。影片撤檔、影院暫停營業,電影產業從生產制作到發行放映幾乎都處在了停滯的狀態。 即使營業中的影院,目前上座率也普遍不高。以5月10日為例,全國票房896萬,營業影院7572家,開出場次20.3萬場,賣出26.3萬張票,平均票價為33.9元。每家平均進賬1183元,平均賣出34張票,每場平均賣出44元,也就是1.3張票。換句話說,平均每家電影院一天來了三十位觀眾,每場只有一到兩位觀眾。 。2)在此背景下,全國各地影院的“自救”手段大同小異,以賣爆米花和電影套票為主。同時,也把影院的使用場景進行更多嘗試。 為了節約開支,影院的工作人員在不斷地縮減,薪資也不斷地降低,工作時間從三班倒變成現在的上一休一。同時,電影院也通過貓眼、聯聯周邊游等平臺開展一些活動,同時銷售衍生產品如杯子、爆米花、盲盒等等。 只不過,相較于成本,這些自救方法見效并不快。早在2020年疫情初期,一些院線公司已經相繼開展電商業務,用戶通過當地影城微博微信購買商品,由影城員工或者合作的第三方平臺配送。 此外,一些影院也開展了諸如舞臺劇、演唱會直播、劇本殺、脫口秀等“副業”。然而,對于大多數中小院線來說,還在成本、人力、精力和新業務的風口之間處于抉擇狀態,貿然創新可能會更加傷筋動骨。 二、供給與需求 。1)影院作為行業需求的終端,它的劇烈波動也會向其上游傳導。 藝恩數據統計,2021年末,全國在映電影院數量為1.24萬家,同比增長2.7%。疫情影響下,年票房產出在300萬元以下的電影院數量占比為59%,單電影院日均收益為9512元,較2019年下降33%。2022年一季度,票房產出500萬元以上的電影院只有85家,同比減少187家,數量僅占0.7%;超過一半的電影院票房不足100萬元。 影片供給的缺失和影院經營低迷的影響,已經傳導到電影廣告業務。分眾傳媒(5.770, -0.07, -1.20%)發布的2022年一季度財報顯示,分眾影院業務受影片上映數量減少、票房人次下滑及影院因疫情關停因素影響,2022年一季度營收同比下滑16.85%。 電影作為全國性、網絡態、內容化發布的媒體,其媒體傳播價值無法通過非核心城市的零散影院開業實現,且新片源長期無法正常供給,也削弱了電影廣告的產品價值和影響力。加之全國大范圍物流受阻等經濟因素影響,大部分廣告主的投放需求也在持續萎縮,近三個月銷售額幾乎為零。 電影行業的損失,則會向整個產業鏈傳導。對于各地影院來說,眼下的首要目標便是活下去。各大影院開始尋求更多適合自己的業務運營,以及人才管理方式,試圖渡過這一難關。 事實上,除開疫情這一直接影響因素,電影市場近幾年的一大突出問題是優質片源稀缺。 。2)電影行業是一個極度依托上游資源供給的行業,上映影片的質量和數量決定了觀眾的消費意愿和行為,且行業中下游相關主體的業務與電影市場的熱度息息相關。對于處在中下游的院線而言,新片、大片的重要性,如同現金流對企業的重要性一樣,院線無片可上,才更致命。 上游投放減少的根本原因是制作減少,除此之外,外片引進減少、國產片批量撤檔,都導致了這一困境的出現。擺在電影產業面前的矛盾是,觀眾信心不足,好電影少,很難吸引他們去影院,從而導致上座率低、票房低迷;另一方面,片方看到票房低迷,就不愿意投錢拍大片,就更沒有足夠的優質片源。影院也只能被動地等待項目重新回歸市場。 而在一些行業人士看來,如今影院生存的困境,也與過去市場過度狂熱有關。一旦冷靜下來,才發現供給跟不上需求。國家電影局日前發布數據顯示,2021年我國電影總票房達到472.58億元,其中國產電影票房為399.27億元,占總票房的84.49%;城市院線觀影人次11.67億。全年新增銀幕6667塊,銀幕總數達到82248塊。 但是,2021年共生產電影故事片565部,影片總產量為740部,遠低于2019年1037部的水平。同時,進口影片的數量急劇下降。全年票房前10名影片中,有8部是國產影片。 更多的業內人,將希望寄托在內容供給層面。等待疫情的影響過去,能夠慢慢恢復信心。 相比2020年疫情后新片源上映相對滯后,存在一定空窗期的被動局面。希望在2022年疫情恢復期,能夠加強對新片源上映質量和數量的政策性幫扶和引導,力爭縮短復蘇周期,支持影院經營和電影廣告市場盡快恢復正;。 只是,眼下,上游的內容制作方和發行方,都要先挺過這段困難期。 三、整個行業正在重塑 疫情以來,行業增添了挑戰。元宇宙、新消費、降本增效等字眼,成為影視公司趨勢分析的關鍵詞。項目像啞鈴一樣兩極分化,過億的大制作和500萬以下的制作相對更被看重,中間段四五千萬的項目最難融資。特別是影視制作高度依賴線下,大多數工種包括演員都是按天計費的,每一次變動都會帶來相應的成本損失,在這種情況下,大家都更加謹慎了。 2021年,假日檔期票房占比從此前的21%升至36.1%。在確定投入一部電影之前,資方也會測算制片及宣發成本,眼下的市場早已過了“拍片即能賺錢”的熱潮。 突然到來的疫情,又打亂了節奏和計劃!斑B制片人都被封控在小區,更別說籌備開機。院線電影的融資格外困難,網絡電影的項目也在減少。往常橫店有一百多個劇組開機,如今只有十幾個。拍攝場地被封控、拍攝人員被隔離、帶星人員無法進入場地、資方撤資等等意外情況,都會讓項目突然擱置! 而“片荒”現象在短時間內仍難緩解,疫情重塑了整個電影行業。從大的電影環境來說,可以明顯感覺到,電影行業面臨的生存形勢越來越嚴峻。2020年,復業是搶救式的,市場有反彈,觀眾有報復性觀影的心理;這一輪,電影市場是一點點萎縮的。 此外,制作層面,很多原本計劃制作的電影項目因為資金撤出被迫擱淺,導致劇組無法開工;許多制作中的電影項目制作周期被迫延長,制作成本增加,這些都會直接導致可在院線上映的電影供應量的減少。 發行層面,疫情的反復,一方面會打亂電影的宣發節奏,每一次撤檔和改檔,都意味著宣發成本的增加;另一方面,疫情的反復也讓影院的經營成本越來越高,越來越不可控,每一次關停都在蠶食影院經理的信心。 觀眾層面,疫情也重塑了觀眾的觀影行為。一個最直接的表現是,除了熱門檔期,其他時候觀眾的觀影熱情在逐漸萎縮,走進影院不再是單純的觀影行為,它必須附著在某個特定節假日的社交行為之上,這直接導致那些有票房野心的商業大片扎堆在某幾個熱門檔期,而另外一些冷門檔期則幾乎少有新片上映,進一步削弱觀眾走進影院的動力。抖音、B站、小紅書,短視頻也在迅速占領觀眾的注意力,蠶食電影的觀眾份額。 四、沉默之外的“自救” 行業的未來何去何從?前述的無論是院線經營者、制片人、發行方等采訪對象的答案都是,“因為喜歡,所以堅持!币驗槭袌龊陀脩魧τ诙桃曨l的需求,短視頻在今年也迎來了蓬勃發展的機會。 因為市場和用戶對于短視頻的需求,短視頻在今年也迎來了蓬勃發展的機會。不過短劇的預算比網絡電影低很多。同時,因為疫情影響,很多劇組的崗位處于停滯,人多項目少,行業又陷入內卷,片酬也一降再降。 這也是變化的環境下,每個人需要做出的選擇。電影公司一方面寄希望于引進更多優質的海外電影,另一方面積極升級消費場景自救,但并不能在短期內看到收獲。失去流量,便觸達不到用戶。無論在線上還是線下,都是如此。 盡管大環境不容樂觀,但在市場低谷期,尋求轉型已成為共識 目前,電影行業內的上下游公司,都在面對長期虧損、現金流斷裂的問題。有關部門在對疫情影響之下,仍然堅持在創作的電影制作團隊,以及仍在主動想辦法進行宣發的宣發公司,虧損卻仍在堅持開業的電影院,給予一些政策和資金上的支持。 聲明:該文章內容來源于新浪財經 ,如涉及版權問題請及時聯系刪除。聯系方式:微信:17331105646 QQ:3226244314 |
上一篇:2022年通遼市農村牧區公益電影放映員培訓班在庫倫旗召開。 | 下一篇:江蘇省因地制宜挖掘自身政策潛力,幫扶市場主體紓困政策。 |